• 长辈版
  • 退出长辈版
  • 暖心模式
  • 无障碍浏览
  • 微信
    微信
  • 微博
    微博
  • 登录/注册
搜本站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建工作
  • 党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办事服务
  •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新闻
“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哪些重点?
来源:求是网 发布日期:2025-10-14 18:46
A+ A-
分享至: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将面临更加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博弈同科技革命相互交织,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任务艰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在更高水平上统筹谋划和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主动权。

强化战略性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大战略性全局性任务,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方面,需要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以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为引领,将新质生产力纳入“十五五”规划纲要核心内容,从国家层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技术路线、产业布局、实施路径、序时进度等。以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为重点,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全面、系统、具体地落实到财政、金融、产业、环保、区域、教育、科技、人才等各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中,构建更强有力的部门、央地、区域、政企间统筹协调机制。以强化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对粮食、能源、金融等国民经济命脉领域,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数据跨境、海外利益等国际前沿领域,加强安全保障方面的制度设计、政策供给和法治保障力度。以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为配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科创形势变化,适时调整优化中短期策略,确保总体目标顺利实现。

深化全链条科技创新,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根基。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体推进上中下游协同创新。聚力补强基础研究短板,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凝练重大科研课题,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大幅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聚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演进、动态竞争、交叉融合的特征,完善“卡脖子”技术的分类标准、攻关优先级,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统筹推进大科学装置等“硬设施”和自主科研数据库等“软设施”建设。聚力建设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全链条转化孵化服务,促进自主攻关技术产品多场景应用、大规模推广、高频次迭代、持续性升级。

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载体。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统筹调整我国产业体系布局,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统筹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巩固和强化“新三样”等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关键领域,精准识别和大力发展高潜能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柱产业有序更替。统筹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牵引、要素联动、链条延伸等,促进产业间交叉渗透、耦合共生、相融相长,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统筹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类指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推进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深化地区产业协作,通过技术共研、要素共投、场景共建、市场共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方式强化协同创新,培育更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进深层次体制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眼培育创新主体,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构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着眼优化创新环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推进重点新兴行业产能治理,健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监管机制。着眼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急需紧缺、前瞻性引领性学科专业超常规布局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健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标准和服务体系,培育耐心资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深化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制度建设等,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活力竞相迸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既深化对发达国家开放,致力于打造良性竞合关系,也巩固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深化科技、产能、标准合作,推动市场、资源、技术来源多元化。既深化双边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也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建设和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等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既高质量“引进来”,强化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也高水平“走出去”,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完善海外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既深化“边境上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也下功夫推进“边境后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更大范围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促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 共产党员网
  • 北疆先锋网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 各省市党委金融办 各省市党委金融办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 主办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64
  • 蒙ICP备19002323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980号 联系电话:0471-4827801
  • 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9号财信大厦西楼508   网站支持ipv6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非法集资举报 非法集资
  • 返回顶部
长辈版 暖心模式
登录/注册
搜本站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建工作
  • 党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办事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新闻
“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哪些重点?
来源:求是网
日期:2025-10-14 18:46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将面临更加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博弈同科技革命相互交织,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任务艰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在更高水平上统筹谋划和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主动权。

强化战略性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大战略性全局性任务,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方面,需要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以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为引领,将新质生产力纳入“十五五”规划纲要核心内容,从国家层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技术路线、产业布局、实施路径、序时进度等。以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为重点,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全面、系统、具体地落实到财政、金融、产业、环保、区域、教育、科技、人才等各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中,构建更强有力的部门、央地、区域、政企间统筹协调机制。以强化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对粮食、能源、金融等国民经济命脉领域,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数据跨境、海外利益等国际前沿领域,加强安全保障方面的制度设计、政策供给和法治保障力度。以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为配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科创形势变化,适时调整优化中短期策略,确保总体目标顺利实现。

深化全链条科技创新,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根基。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体推进上中下游协同创新。聚力补强基础研究短板,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凝练重大科研课题,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大幅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聚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演进、动态竞争、交叉融合的特征,完善“卡脖子”技术的分类标准、攻关优先级,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统筹推进大科学装置等“硬设施”和自主科研数据库等“软设施”建设。聚力建设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全链条转化孵化服务,促进自主攻关技术产品多场景应用、大规模推广、高频次迭代、持续性升级。

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载体。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统筹调整我国产业体系布局,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统筹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巩固和强化“新三样”等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关键领域,精准识别和大力发展高潜能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柱产业有序更替。统筹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牵引、要素联动、链条延伸等,促进产业间交叉渗透、耦合共生、相融相长,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统筹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类指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推进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深化地区产业协作,通过技术共研、要素共投、场景共建、市场共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方式强化协同创新,培育更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进深层次体制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眼培育创新主体,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构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着眼优化创新环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推进重点新兴行业产能治理,健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监管机制。着眼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急需紧缺、前瞻性引领性学科专业超常规布局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健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标准和服务体系,培育耐心资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深化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制度建设等,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活力竞相迸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既深化对发达国家开放,致力于打造良性竞合关系,也巩固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深化科技、产能、标准合作,推动市场、资源、技术来源多元化。既深化双边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也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建设和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等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既高质量“引进来”,强化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也高水平“走出去”,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完善海外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既深化“边境上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也下功夫推进“边境后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更大范围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促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 移动版
  • 电脑版
  • 主办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64 蒙ICP备19002323号
  •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980号 联系电话:0471-4827801
  • 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9号财信大厦西楼508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