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辈版
  • 退出长辈版
  • 暖心模式
  • 无障碍浏览
  • 微信
    微信
  • 微博
    微博
  • 登录/注册
搜本站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建工作
  • 党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办事服务
  •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新闻
“十四五”收官成绩亮眼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5-11-07 18:05
A+ A-
分享至:

记者从1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获悉:“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及时精准落地实施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举措,“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交出“十四五”收官亮丽答卷。

5年来,内蒙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复杂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经济底盘更稳、韧性更强、活力更足,现代化建设实现“三个新跃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从总量看,内蒙古自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后,2024年更是突破2.6万亿,时隔5年重回全国中游;从速度看,“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6.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从人均看,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从投资看,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一大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工程集中落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跃升。内蒙古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2022年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产业创新这些关键指标增速冲进全国前10。内蒙古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等,以创新“关键变量”托起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跃升。内蒙古坚决扭转“一煤独大”的局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战略资源韧性持续增强,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向“世界稀土之都”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全国近一半的羊绒出自内蒙古。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内蒙古精心谋划了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蹄疾步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不断拓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5年来,内蒙古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并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持续向好”。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持续向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内蒙古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向沙海宣战、为绿色拓土,“十四五”前4年,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守绿、扩绿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持续向好。“十四五”前4年,内蒙古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全国零碳园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向好。内蒙古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碳汇经济,为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内蒙古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基本形成。

5年来,内蒙古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了“四个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效能显著提升。内蒙古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举措,内蒙古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从“巩固输血”到“强化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内蒙古实施一系列稳就业、提收入、惠民生、促消费政策,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3.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了2.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15.3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54.8亿元。内蒙古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零门槛”“无障碍”入学。内蒙古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8个国家级和2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流动诊疗车”“远程会诊”成为农村牧区新场景,“距离”在健康内蒙古的版图上正被重新定义。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到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23.8万公里,内蒙古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沙戈荒”大基地配套外送通道纳规,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边境线上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时代,“东数西算”“东数西训”等场景加速落地,5G、大数据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

5年来,内蒙古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成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撑起了内蒙古经济的“半壁江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内蒙古政务事项支持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一网通办”“蒙速办”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内蒙古坚决打破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多边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内蒙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4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口岸变化日新月异,内蒙古12个公路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等部门监管信息“一体化采集、一站式查验”,货物进出境进入“读秒”通关阶段,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全国智能化跨境运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内蒙古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更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了“愿落尽落、能转尽转”。内蒙古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东部盟市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西部盟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内蒙古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京蒙全面合作为抓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当好京津冀的“护城河”“菜篮子”“能源库”和“后花园”;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了“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区域间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拓展。

5年来,内蒙古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统筹发展与安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平安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群众日子过得踏实安心。

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内蒙古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近一半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贡献了全区73%的粮食产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7万亩次,占黑土耕地面积的85%。近五分之一的盐碱化耕地经过改造,从“不毛地”变成“希望田”。内蒙古积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全区债务风险降级,金融领域改革化险深入推进,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 共产党员网
  • 北疆先锋网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 各省市党委金融办 各省市党委金融办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 主办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64
  • 蒙ICP备19002323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980号 联系电话:0471-4827801
  • 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9号财信大厦西楼508   网站支持ipv6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非法集资举报 非法集资
  • 返回顶部
长辈版 暖心模式
登录/注册
搜本站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建工作
  • 党务公开
  • 政务公开
  • 办事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新闻
“十四五”收官成绩亮眼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来源:内蒙古日报
日期:2025-11-07 18:05

记者从1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获悉:“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及时精准落地实施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举措,“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交出“十四五”收官亮丽答卷。

5年来,内蒙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复杂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经济底盘更稳、韧性更强、活力更足,现代化建设实现“三个新跃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从总量看,内蒙古自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后,2024年更是突破2.6万亿,时隔5年重回全国中游;从速度看,“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6.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从人均看,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从投资看,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一大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工程集中落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跃升。内蒙古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2022年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产业创新这些关键指标增速冲进全国前10。内蒙古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等,以创新“关键变量”托起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跃升。内蒙古坚决扭转“一煤独大”的局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战略资源韧性持续增强,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向“世界稀土之都”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全国近一半的羊绒出自内蒙古。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内蒙古精心谋划了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蹄疾步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不断拓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5年来,内蒙古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并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持续向好”。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持续向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内蒙古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向沙海宣战、为绿色拓土,“十四五”前4年,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守绿、扩绿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持续向好。“十四五”前4年,内蒙古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全国零碳园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向好。内蒙古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碳汇经济,为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内蒙古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基本形成。

5年来,内蒙古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了“四个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效能显著提升。内蒙古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举措,内蒙古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从“巩固输血”到“强化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内蒙古实施一系列稳就业、提收入、惠民生、促消费政策,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3.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了2.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15.3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54.8亿元。内蒙古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零门槛”“无障碍”入学。内蒙古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8个国家级和2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流动诊疗车”“远程会诊”成为农村牧区新场景,“距离”在健康内蒙古的版图上正被重新定义。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到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23.8万公里,内蒙古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沙戈荒”大基地配套外送通道纳规,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边境线上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时代,“东数西算”“东数西训”等场景加速落地,5G、大数据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

5年来,内蒙古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成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撑起了内蒙古经济的“半壁江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内蒙古政务事项支持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一网通办”“蒙速办”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内蒙古坚决打破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多边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内蒙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4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口岸变化日新月异,内蒙古12个公路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等部门监管信息“一体化采集、一站式查验”,货物进出境进入“读秒”通关阶段,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全国智能化跨境运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内蒙古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更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了“愿落尽落、能转尽转”。内蒙古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东部盟市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西部盟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内蒙古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京蒙全面合作为抓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当好京津冀的“护城河”“菜篮子”“能源库”和“后花园”;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了“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区域间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拓展。

5年来,内蒙古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统筹发展与安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平安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群众日子过得踏实安心。

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内蒙古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近一半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贡献了全区73%的粮食产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7万亩次,占黑土耕地面积的85%。近五分之一的盐碱化耕地经过改造,从“不毛地”变成“希望田”。内蒙古积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全区债务风险降级,金融领域改革化险深入推进,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理。

  • 移动版
  • 电脑版
  • 主办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64 蒙ICP备19002323号
  •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980号 联系电话:0471-4827801
  • 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9号财信大厦西楼508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